從航空城到機場經濟學

在進入桃園與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篇章之前,我們得先瞭解「航空城」定義的起源。美國學者約翰· 卡薩達(John Kasarda) 首次於2011 年發表「航空城」的概念,他出版的《航空城: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》(Aerotropolis: the Way We’ll LiveNext)一書,認為「機場」在現代城市發展中,將逐漸成為新型城市的支柱。由機場進入城市,通常是遙遠而昂貴的,而傳統的機場,大部分都建於城市邊緣,為城市提供服務,居民們往往覺得它們像是一種「必要的麻煩」。像是倫敦西部邊緣的希斯洛機場(Heathrow),或沿著芝加哥西北邊緣建蓋的奧黑爾機場(O’Hare),它們都與主要城市隔著一種未開發的狹長地帶;儘管這些機場堅守著服務,但在地域的範圍上,都不屬於城市的一部分。卡薩達認為,這種模式正在逐漸改變,城市將開始圍繞著機場發展;而這樣的發展,不僅是食衣住行的結構跟著改變,更促使以交通為中心或鄰近交通航線的企業崛起,「城市機場」也將顛覆以城市核心為發展的行為模式,蛻變為圍繞機場發展的「航空城」,進而成為一種帶動國際機場及機場城市在觀光、商務、物流、產業發展的「機場經濟學」。


  (評論前請先登入)
TOP